融入學科鏈條 塑造學術共同體 ——《能源與環境材料》發揮平臺作用
2022-09-20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2022年9月20日 第8版
記者 吳明娟
2017年鄭州大學聯合Wiley創辦英文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Materials (以下簡稱EEM)(《能源與環境材料》) 申 報“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并獲得成功,2018 年正式創刊。自創刊以來,EEM已被SCI、EI、Scopus三大權威數據庫收錄,2021 年影響因子達到15.122,在全球 332 種材料綜合期刊中排名第 23 位,2021 年進入由中國科協、中宣部、科技部聯合首次發布的《我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 材料科學綜合類T1 區,并入選 CSCD 核心庫,成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29/175)。鄭州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李燕燕日前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就如何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升學術期刊影響力談了經驗與思考。
重塑學術共同體 助推優勢學科起高峰
談及初創 EEM 期刊時的辦刊理念,李燕燕打開了話匣子。“辦刊理念至關重要,因為 EEM 絕不僅僅是一本單純的雜志,而應該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李燕燕表示,要想高起點初創一本新刊,必須依托學校的優勢學科。而鄭州大學優勢特色學科與 EEM 密切相關的只有材料和化學學科,這樣一來,EEM期刊勢必要走出“編輯部”,辦一本真正的專業學術期刊。
學報編輯部作為校內的一個部門,與學術共同體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構體,其不同之處在于兩者與學科的關系。學術共同體是以學科為基礎超越“部門”而形成的,當學術期刊內嵌于學術共同體時,其發展與學科必然是同步的。
那么,如何構建學術共同體呢?李燕燕介紹,我們將 EEM 定位于學術平臺,借助平臺聚焦和溢出的兩大主要功能,面向全球設立 EEM 國際編委會,以此聚集高端人才。EEM 避免了只圖虛名的編委列表,而是實質性地選擇主編、副主編和編委,他們都是活躍在相關學術領域的一線領軍型科研人員,特別是以那些成長性好且已具有良好學術聲譽的中青年學者為主,通過充分發揮這些中青年學者的學術高峰期的創作力,使期刊伴隨著編委們的學術研究一同深化與成長,而編委們也將期刊視為自己的事業和受尊重的學術聲譽。期刊通過召開編委會,為學校學科發展和未來趨勢建言獻策,無形中起到“高端智庫”的作用。
此外,編委們還可以通過授課、學生培養、項目合作等方式,深度融入鄭州大學的學科建設鏈條中去。一方面,這種做法提升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同時提升了學校的學術聲譽;另一方面,也讓業界了解了鄭州大學的學術團隊和學科發展狀況,而鄭大團隊也能夠跟蹤和融入前沿的學術研究動態,真正發揮期刊平臺的溢出效應。
李燕燕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比如學科評估中有關于國際期刊任職情況等指標,使得 EEM 為學校材料學科的建設和評估起著明顯的助推作用,有利于筑建學科高峰。同時,還可以推動學校交叉學科和綜合性多學科以及新學科的拓展,EEM 推動了能源、環境、化學與材料學科的結合和融合。至此,EEM 擺脫了編輯部所謂“部門”的窠臼,實現了從編輯辦刊到專家辦刊的轉變,融入學科鏈條,向學術共同體回歸。
探索運行機制 組建核心小組顯定力
主編、編委、編輯部以及出版商之間如何分工協作?顯然,EEM 探索出了一套良好的運行模式。
李燕燕說,主編的國際學術影響力、活動能力和責任心對期刊的良性發展至關重要,EEM 由鄭州大學教授邵國勝和英國薩里大學教授 S.Ravi P.Silva 擔任共同主編。邵國勝是英國博爾頓大學能源材料及環境技術研究院原院長、理工體育學部主任,英國材料學會可持續新能源材料工作組發起人之一,國際能源材料和納米技術會議創辦人。加盟鄭州大學后,他還創立了國家級低碳及環保材料智能設計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邵教授花費了相當多的精力投入到 EEM 的期刊建設上,如果主編僅是掛名而已,期刊是很難辦好的。”李燕燕坦言。
編委會和審稿隊伍國際化程度普遍較高,如何加強編委們與期刊的黏性?據了解,期刊每年上、下半年都會定期召開編委會,平時需要也可隨時加開,編委會決定年度工作方案并負責具體實施。編輯部要求合作的 Wiley 出版商工作人員在召開編委會時到場,對期刊的發展狀況進行量化分析,并對下一步工作提出翔實的建議。其間,編委與相關學院還可開展系列學術活動。
期刊本身除了展示功能,還有傳播功能。編輯部在其中不僅僅是一個上傳下達、協調日常工作的內部機構,更是對外開放的學術傳播平臺。談及對編輯身份的認知,李燕燕認為,主要經歷了從傳統編輯中介到學者型編輯再到知識服務功能型編輯的過程,編輯部對編輯的要求遠遠超過僅僅是編校工的素質。她說:“目前國內編輯部中仍有相當多的編輯,要策劃不同方向主題,表面上看是主動的組稿,其實是被動地去拉一些稿子,呈現出零碎發表的業態,很難真正參與到作者的學術領域中,更別說在所涉學術會議上宣介推廣。尤其是與中文編輯相比,英文期刊的編輯隊伍較小,從業人員和有豐富經驗的人也相對較少?!?/span>
通過 EEM 的創辦和管理,編輯部要求 EEM 編輯的素養和學術視野可以與一線學者交流對話,與學會以及相關研究團隊建立密切聯系,具備策劃各種相關活動、參加學術會議并在大會演講推介和宣傳的能力。同時,組織協同學科申報各類期刊計劃項目,與出版商的洽談及合作,以及出現各類問題的應急解決。此外,由主管校長、編輯部、主編、主要編委組成一個非常高效、團結協作的核心小組,對重要決定進行決策,安排部署及時跟蹤全年工作。“可以說,EEM取得的成績,核心小組發揮著主導作用,也是期刊發展的定力所在。”李燕燕說。
“通過EEM的創辦,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一本小小的高水平國際期刊,甚至可以充當‘牛鼻子’,牽動人才培養、學術聲譽、學科發展、學校的文化沉淀以及國際聲譽的‘牛身’。”李燕燕不無感慨地說道。
上一篇:鄭州大學出版社《永遠的豐碑——焦裕祿畫傳》入選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
下一篇:鄭州大學出版社總支第一黨支部獲批第二批“全省高校省級樣板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