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塘文萃(第二輯)》是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大別山非虛構寫作中心成立以來,第二次編選的學生文學作品集,也是文學院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實施本科教學質量提升工程的成果之一。本文集主要包括“小說”“散文”“詩歌”“劇本”“非虛構”等五類體裁的文學作品。作品來源有二:信陽師范學院第二屆“大別山杯”大學生創意寫作大賽大部分獲獎作品;學生在各類報刊上發表過的作品,皆經過專業老師的嚴格把關和相關評委的認真選拔。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文風活潑、充滿朝氣,顯示了年輕一代的個性和想象力,展現著大學生的活力與鋒芒。由名家執筆的序言也為作品增色不少。
主編簡介:
姚圣良,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現為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院長。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出版著作1部;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王振海,現為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黨委書記。
序一 春水融融看小荷/田中禾 序二 “后浪”奔涌的文學新潮/房偉 序三 文心向明月/姚圣良 小說 |
青春夢想的多彩表達—小說作品短評/ 徐洪軍 |
淺水灣·崔琪琪 |
初冬·關豆豆 |
香痕·賈穎 |
二泉映月·賈穎 |
十一月·楊家美 |
傀儡師·劉新靜 |
田埂上的夢·張俊曉 |
路口·馮譯冉 |
指標·韓情情 |
重山·阮思濃 |
蘋蘋·王文君 |
女貞子·張帥欣 |
絳珠仙子外傳—林黛玉香消玉殞之后·李佳佳 |
不聞鹿鈴·劉可人 |
魚的慶生·呂鳴宇 |
幫襯幫襯·彭文文 |
越獄·宋慧敏 |
狼狽·袁曼曼 |
病·張賀敏 |
散文 |
以個人化的眼光表現大千世界的奧秘—散文作品短評/ 劉家民 |
初遇棣花古鎮·李國棟 |
父親和那輛拖拉機·李國棟 |
戀清秋·寧藝靈 |
花樹下·張欣悅 |
春瓶祭·李冬歌 |
一方天地·李佳穎 |
外婆家的院子·李沂蔓 |
盲·王唯依 |
關于死亡·楊林瑾 |
雨·信陽·張珂宇 |
油油的煙火氣·張欣楊 |
荒漠之旅·程雯雯 |
味道·馮翠翠 |
學校的米·劉欣雨 |
家鄉的記憶·牛慢慢 |
此時無聲勝有聲·韋秋存 |
姥姥·石夢蕊 |
那份榆錢情·孫好靜 |
土饃·翟淑琦 |
繁花于寂·王晶 |
煙·云·霧·吳景 |
疑是故人來·王璞 |
抱明月而長終·屈浩琪 |
三秋嘆·馮蕾 |
詩歌 |
初綻在信陽的“毛尖”詩人—詩歌作品短評/ 朱國偉 |
干枯的花(組詩)·賈穎 |
琵琶湖(外一首)·賈穎 |
時光之悟或空山迷霧(外一首)·李國棟 |
綻放如斯(組詩)·李國棟 |
鞏義,要以多種美學來詮釋(組詩)·李國棟 |
詩河,一場郁香風雅的修辭(組詩)·李國棟 |
少女變奏曲·李妍 |
尋光錄(組詩)·薛穎珊 |
時間共鳴(組詩)·薛穎珊 |
路過構樹·韓超帥 |
獨一無二·婁安琪 |
唯獨我,置于燈火通明外·王柯迪 |
本質·馬俊豪 |
致馬來西亞·謝亭亭 |
背陽·譚中華 |
埋葬于故鄉的風里·馬彬燕 |
一面·王寶留 |
一葉知秋·葉力碩 |
存在—城市·趙子豪 |
八點(外一首)·郭文清 |
劇本 |
映照人生的舞臺—劇本作品短評/ 柴鮮 |
魚藏·翁家祥 |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焦雅婷 |
變形的狐貍·韓江雪 |
慢慢長大·吳文龍 |
非虛構 |
讓文學照進現實—非虛構作品短評/ 王委艷 |
對農村環境問題的調查與研究—由垃圾桶的變化看農村環境的變遷·杜夢菲 |
函谷關重建發展憂思錄·侯一凡 |
農村中小學教育問題的調查與研究·王晨 |
留在巢里的“老鳥”—農村空巢老人生活調研·王晨露 |
半扎村美麗鄉村建設調查報告·楊曉鴿 |
編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