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開墾的處女地》這部文學名著,稱得上是幾代人的文學記憶符號,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新俄文學”成為我國左翼作家的主要譯介對象,這期間,《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完成于1932年)就被翻譯譯介到國內,通過對蘇聯農業集體化的描寫,達到自己的創作新高峰,是作者的自覺追求,這部作品被視為“表現了非常重要、復雜、充滿矛盾并奔馳向前的內容”。《〈被開墾的處女地〉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從比較文學的研究視角,梳理了該著在中國的譯介、改編的內在脈絡,特別是通過對我國“十七年時期”農村題材小說所受到的外來文化影響的探析,闡明蘇中集體化小說的內在關聯性,其中對《被開墾的處女地》譯介及批評文本的新發現(包括改寫本、縮寫本、電影、連環畫等),則有著比較重要的史料價值。其可貴之處在于,既見“史料”,又有“史論”,這也是本著的價值所在。
楊烜,1980年生,河南信陽人。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副教授。現任教于鄭州師范學院,主要從事當代作家及作品研究。